在全媒体时代,传统文化想要“出圈”,就要更好地“入圈”。怎么样把全媒体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当天,郑州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事业部进行了一次传统文化和全媒体融合的大胆尝试。当天,郑州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事业部联合中大门国际购物公园共同推出了中大门市集——“约定中大门七夕happy购”活动。该活动通过创新形式、融合非遗元素、整合资源,打造了一场传统节日的视听盛宴,让传承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这也是郑州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事业部的首次融合创新秀。当天,活动通过郑州广播电视台“会面”客户端、“郑州新闻广播”抖音号、视频号、微博全程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近10万人次。从传播效果和品牌方的信息反馈上看,该场活动远超预期效果。 一、全媒体时代打造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
随着互联网科技日益突飞猛进的发展,整个传媒环境也发生着变化,而全媒体的到来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只有挖掘出新的传播方式,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等节日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密不可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这些传承多年的节日,怎么才能突破、创新,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展现独特魅力,也成为许多媒体从业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打破常规,创新形式
当代社会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已经置身在全媒体时代下,利用融媒体的快捷、多元、全方位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必由之路。在中大门市集——“约定中大门七夕happy购”活动中,郑州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事业部打破单一线下活动模式,通过线下线上同步,扩大郑州新闻广播影响力、传播力。借助七夕当日活动,主办方完善了全媒体矩阵,提升线上优势,实现了多种媒体资源的互联互通,打造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传播形态,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分隔,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更提升了广播价值、品牌影响力。
这也充分说明,在全媒体时代,传播的关键点在于把重要的节日变成受众需要的内容点,把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做成有意思的、容易被受众接受的活动,用活动的仪式感,增强受众的接受度、参与度,加大节日的传播力度。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让受众群体画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现在,年轻的受众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获取的信息量更大、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意识也更加活跃、个性也更鲜明。作为主流媒体,一方面要保持政治本色、坚守社会责任,给受众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受众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通过提取重要信息、信息重组等方式,变成受众易于接受的新方式,把优质内容推送给受众,从而更好地宣传好、弘扬好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时达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目的,更好地形成思想舆论的强大引领力,体现主流媒体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二)借助“新”平台,打开青春表达“新”语境
近年来,河南卫视借助传统文化节日,推出的《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等,深受大众喜爱,取得了很好的文化输出和传播效果。《在中华美学精神层面寻得共鸣——解析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一文中提道:“流行的节目制作理念中,好的内容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但河南卫视的表现几乎重新阐释了内容与资本的关系。河南卫视四档节目没有其他大型晚会那样有知名度的广告商赞助,嘉宾也并不是流量明星,每档节目投入的成本也不高,一台晚会的成本也仅有500万元。这种不受资本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与能动性的策略,成为河南广电独特的精品生产策略。”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的精品内容才能吸引受众,实现流量变现。
结合郑州广播电视台城市台的媒体属性,想要在全媒体时代迅速引流,就要充分利用好融媒体传播等各类新平台与渠道,展现传统文化的巨大张力,用小屏思维倒推大屏端内容制作,通过青春化表达,增强沉浸感、代入感和亲切感,从而为传统文化插上高飞远行的翅膀。
在中国,七夕是爱情的象征,节日延传至今,已成为商家借机促销、男女表达爱意或确定终身的好时机。对主流媒体来说,怎么把这一传统的节日变得有新意、时尚,让传统的节日年轻化?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了解到,这个节日,受众群体多在18-26岁,他们偏爱浪漫,更加注重节日的仪式感。节日期间能使人们从单调的工作节奏中暂时抽离出来,人们也会产生节日互动意愿和情感需求。同时,七夕有较为深厚的文化或情感内核,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而情感上的共鸣是最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它可以拉近节目与受众的距离,让受众找到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建立信任关系。主办方依托传统广播品牌栏目《今夜不寂寞》成功举办了户外相亲会,首次尝试将传统的“夜市”融入非遗体验、后备厢集市、潮人露营、汽车影院、炫酷卡丁车等多种新兴业态,以增强受众的沉浸式、互动式体验。
(三)融合非遗元素,“创”出文化亮点
在河南,在郑州,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内在文化基因。作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七夕不仅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情感美满、生活顺遂的不懈追求,更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圆满”与“和合”的精神内核。
文化学者冯骥才说,传承是非遗的生命。为让郑州市民邂逅那些隐藏在七夕中的风物之美,活动主办方把七夕与非遗紧密结合,与郑州市文化馆深度合作,进一步发掘非遗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让“非遗”活起来,最重要的就是恢复其实用价值,让传统手艺融入社会,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除了日常的非遗展厅,节日是个最好的契机,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节日、“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增强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非遗保护队伍中。这次的活动现场,主办方组织了15个“非遗”展区,邀请了多名郑州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打造了一场凝聚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视听盛宴,让活动参与者在逛中玩,在玩中感知非遗魅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除了潮流所趋,更是经典文化带来的价值认同。
(四)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和设备上,更是体现在思维和观念中。如何让传统节日和市民息息相关的生活通过媒介进行关联,让传统文化参与多维媒介平台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媒体改革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主流媒体也在纷纷寻求“破圈”之策。全媒体时代,坚守主流阵地、展现主流担当,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让“出圈”“出彩”成为主流媒体转型新常态,就能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是“主力军上主战场”应有的样子,也是主流媒体“破圈”的价值和意义。
二、全媒体时代,广电人如何“破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0%。其中,城镇网民规模为7.59亿,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随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广电媒体正在加快融媒转型。为跟上广电融媒转型和重塑性改革的时代潮流,广电新闻人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从多个角度、方面转变思路,创新方式方法,从而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传播环境、职业环境。
(一)打破传统媒体人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新型主流媒体人
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并非是追求“大而全”,而是要做好“准而精”。在媒体融合的大潮面前,必须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注重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和媒体融合知识的培训提升。
传播方式的变化,倒逼媒体人必须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媒体人要转变思维模式,更好地运用互联网。例如,之前广播新闻记者最多的是对采访对象声音和后期现场音响的运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不能仅靠声音取胜,而是要影音视频同步发力。在展现形式及体验上,也可以优中择优,把重要信息前置。例如,将原创的、内容优质的图文、短视频前置,将精华内容集中通过信息流按时间展现。用户进入客户端首页,只需简单上下滑屏即可通过信息流直击当天的精华内容。信息流可以是单篇资讯,可以是专题,可以是组图,也可以是视频。
(二)从专业型转变为复合型新闻人
广电人要加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文化素养,要不断努力提升、培养熟练运用全媒体话语的能力,采用影音、视频等多种话语表达方式,将文字、声音转化为可视的融媒体新产品。
(三)强化新闻从业者的全媒体意识
随着新技术在传媒行业的加速应用,我国的媒体融合正在向纵深发展。在海量信息中,如何迅速抓住受众眼球,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还需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必须在了解用户需求、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媒体策划能力,坚持“内容为王”,实现精准营销传播,进一步释放传播效能。
三、在创新中构建现代传播能力、再造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媒体融合发展和全媒体建设离不开媒体自我造血机能的打造和完善。作为主流媒体,如何围绕主业、关注民生、紧贴市场,积极探索“媒体+”的运营模式,是众多媒体从业者面临的新课题。一直以来,媒体从业者做了大量工作,传播力得到了增强,但目前媒体盈利并不乐观,基数低总量小,还是传统的广告模式,并且盈利能力增长乏力,在经营能力上没有大的突破。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对症下药”。
(一)打造“媒体+”内容聚合平台
内容是媒体的生命线,只有做好内容,才能获得受众的喜爱。在推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广电人应该始终把优质新闻内容生产作为检验媒体融合成效的标尺,以创新的传播方式占据移动新媒体传播制高点。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媒体相加,而是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作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媒体平台,应为用户提供一个丰富、干净、广阔的内容消费环境。因为优质的内容就像干净的水、洁净的空气、健康的种子、卫生的食品一样,可以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让阅读更有价值,让生活更加美好。
(二)探索“新闻+”运营模式
媒体转型,不仅是开通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而是从人员、思想、制度、采编、经营等方面彻底改变。新媒体运营模式非常丰富,除带货外,广告、打赏、IP运营、知识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很大运营价值。因此,传统媒体想要成功转型,必须先在理念上完成转型,建立用户中心意识、连接与开放的思维方式。在新媒体运营模式上要大胆创新,不断开拓。例如,IP转化,可以借力新媒体,将知名主持人、记者以及一些商业合作伙伴的商业价值进一步释放;可以通过孵化新账号,搭建多功能、多内容形态的账号矩阵,链接创作者、用户、品牌、平台;打造主播达人,整合商业资源和商家需求等,通过多种方式变现。
(三)探索“媒体+”转型发展之路
互联网信息技术打破了大众传播的限制,使即时、互动的社交传播成为常态。传统媒体要获得长足发展,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尤为关键。在技术应用日新月异的今天,媒体融合发展和全媒体建设面临着更加现实的挑战,探索一条既符合政策要求又充分具备自身特色的“媒体+”转型发展之路,是每个媒体机构都必须要完成的实践课。“媒体+”不是单一的业务系统,而是要集成多领域资源和数据的庞大工程,要帮助用户不断发挥自身优势,聚合各类资源,为媒体机构参与政务治理、提供社会服务、运营商务活动提供综合的技术支撑,让融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平台社会中承担更多责任,在平台经济中发挥更大市场价值。
四、结束语
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格局,只有准确把握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深刻内涵,推出精品、爆款的新闻作品,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当代经济生活,传统文化才能“破圈”发展。作为城市台,地方主流媒体只有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讲好郑州传统文化故事,交出一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合格答卷。
来源 新闻文化建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