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后的水峪嘴村航拍。 人民网 李世奇摄
深秋的北京门头沟区,山峦起伏,层林尽染。走进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一栋栋灰瓦黄墙的两层小楼整齐排列,外墙上的古诗与绘画勾勒出“诗画乡村”新图景……
去年,门头沟区遭遇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受灾严重。2023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前往门头沟区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一年过去了,记者日前回访门头沟区,一路观察、采访、记录当地灾后新貌。
建设韧性家园
安全应急小屋。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穿过水峪嘴村往京西古道上走,一间安全应急小屋坐落在半坡处。小屋里,净水装置、急救物品、取暖设备、储能装置等一应俱全,能满足周边居民约两周的基本生活需求。
“小屋既能满足村镇日常使用,又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转换为应急场所。”安全应急小屋工程师胡钰宽介绍,村落若再发生电力中断、通信失联等情况,通过小屋就可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
在门头沟区韧性家园建设中,推进“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点,可大幅缩短应急救灾响应时长。
“平急两用”基础设施也包括像学校这样能起到临时避灾作用的场所。在去年的洪灾中,妙峰山民族学校就成为守护百姓的“安全岛”。
2023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习近平指出,“你们学校在这次防汛抗洪中成功避险,而且很好发挥了‘安全岛’作用,要用好这一生动教材,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
一年多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探索建设“平急两用”校园“安全岛”:
教学楼内,教室名牌采用双面设计,平时是“一年级一班”,应急时就变成了“应急安置室一”;安全体验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使用智能设备学习涉水避险等技能,还相互配合练习创伤包扎……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心肺复苏等知识。 人民网 李世奇摄
妙峰山民族学校校长王蕾说:“小型安全演练已经和我们课间活动融在一起,孩子们在课间就可以接受防踩踏、消防灭火等训练,学习应急避险技能和安全知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妙峰山民族学校是门头沟区探索建立“平急两用”校园“安全岛”的一个试点。未来,在门头沟山区,每个镇街将建设至少1个校园“安全岛”,以应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灾害。
韧性,是面对各类灾害时的预防、响应和恢复能力。提高预报、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提升防灾救灾效率的关键。一年来,门头沟区建成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筑起了由气象卫星和测量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三道防线”。
走进王平镇韭园村,一条行洪沟道从村中间穿过,沟道旁建起了山洪预警站,通过雷达水位计能实时监测水位,当沟道水深达到1.15米时,会自动提示群众准备转移,水深达到1.7米时,会提示立即转移。
应急通讯能力也是韧性家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韭园村中心,一根白色的广播杆上写着“北京市应急广播”字样,顶端装有喇叭、光伏板、接收器等,村广播室里还配备了卫星电话、短波电台。这套应急广播系统可在断电断网的极端条件下,保障通信和应急信息播送渠道畅通。“我们村广播室的设置也采取平急结合的理念,平时服务村里各项事务,汛时成为山村与外界信息沟通的中转站。”工作人员说。
共筑温暖家园
在去年的洪水中,受灾的大部分村民家里供暖系统遭到损坏。“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专门询问了家里面取暖的情况,特别关心我们受灾群众如何温暖过冬。”水峪嘴村村民李盟记忆犹新。
走进李盟家,屋里干净整洁,墙上的燃气壁挂炉还是崭新的。
“政府在取暖工程中实施补贴政策,每一家都更换了取暖设备。”李盟说,打开供暖设备,家里温暖如春。
工作人员调试取暖设备。 周涛摄
韭园村里的基础设施也恢复如初。入冬前,韭园村对电采暖设备进行了巡检和调试,保障这个冬天村民能正常使用。
“我家新安装了清洁地暖,打开设备,室温能达到二十多摄氏度,脚踩在地上都是暖的。”韭园村村民苏勇脸上扬起了笑容。
“我们要求相关镇设立维修站点,储备足量的设备配件和小型应急取暖设备,确保村民温暖过冬。”门头沟区农业农村局绿色发展部干部魏馨表示,目前,全区已累计完成129个村庄的冬季清洁取暖改造。
截至目前,门头沟区累计向49635人发放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金3275.91万元,完成9230户(宅)受灾农宅评估,3714宅房屋“应修尽修”,出台灾后就业“暖心十五条”等措施,帮扶3684名受灾群众就业。
打造诗画乡村
沿河口新村。 周涛摄
青灰色的外立面,“就地取材”的石墙……走进沿河口新村,一座座崭新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去年洪灾中,斋堂镇沿河口村96户村民房子被洪水浸泡,淤泥倒灌。根据灾后重建政策,沿河口村整体搬迁。作为异地重建安置试点,沿河口新村由“国家卓越工程师”薛峰设计,采取装配式建设模式,实现严寒天气环境下60天建成交付。
新居每户都有一间作为独立的民宿客房,靠近街道的房间可用来经营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村内街巷也都规划成了步行街。
薛峰说:“通过打造诗画乡村,实现村民在核桃树下看星星,在石头村里观山景,同时带来可持续的收入,吸引村民回乡安居乐业。”
水峪嘴村幸福广场上,村民郝波和老母亲享受着休闲时光,不时有汽车穿过古道入口,驶向山上的京西古道景区。
景区恢复了开放,游客又回来了。今年“五一”和“十一”假期,京西古道景区共接待游客近4万人左右,“五一”期间接待游客更是同比增长43%,水峪嘴村党支部书记胡凤才脸上露出了笑容。
但他表示,灾后重建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水峪嘴村将结合山水、农耕、怀旧文化,重建集观光采摘、大地艺术等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并将重建冰淇淋厂,为景区景点开发多种口味文创冰淇淋。“我们还准备利用闲置房屋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精品民宿,建设能提供400张床位的个性化养老项目,带动村民就业和村庄发展。”胡凤才说。
作为村里的社保专员,李盟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她说:“比以前更忙了,但充满希望。”(实习生段博添参与采写)